礼赞新中国——第八届广州学术季
辛亥广州起义与近代中国
——广州通史系列讲座第十五期精彩回顾
辛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三二九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同盟会发动的一次重要起义。此次起义虽未实现革命目标,却极大地冲击了清朝统治秩序,既影响了清政府的政治变革,使清政府与国内立宪派疏离,又直接改变了广东的军政秩序,并引起社会经济等方面诸多问题,为同年广东光复奠定了重要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起义使外人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文明性”,在海外产生强烈反响。11月24日下午,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广州图书馆主办,广州通史系列讲座第十五期“辛亥广州起义与近代中国”在广州图书馆北九层广州人文馆举办。主讲嘉宾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安东强教授,为广大市民讲述了辛亥广州起义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图1. 安东强教授在人文馆开讲
一 缘起
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甚至改变了整个亚洲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从多元化的世界文明体系发展的长期历史来看,整个中国的转折也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它不只是一个政治问题,而即使在政治领域内,目前对于辛亥革命的解释或认识也不太清楚。对于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解读,主要是以革命为主线和政治正确的方式来叙述,但缺乏革命的对手方在整个革命当中所处地位和情况的描述。长期以来,作为革命的对立方清政府,被简单地描述为腐朽,落后。而对孙中山的历次起义和国民党的历次活动,通常叙述为“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对这些革命活动,包括宣传和革命言论等,究竟对清政府在法理上,即法律意义上的统治与制度结构的破坏有什么影响,并没有深入研究。对手在革命话语中的“缺失”,其实弱化了对革命的实际作用和影响的理解,反而会让人们觉得对革命的描述就是政治宣传,就是意识形态的灌输。
历史要从正反等各个方面来看,如果只看一方的历史,会让人觉得它什么都是对的。只有从各方参与的互动联合,也就是从总体上来研究分析,才能互相参照。要真正理解广州起义,也要从革命对立面亦即清政府,以及社会大众等多方视角,来看其多方的面貌。
图2.读者聆听安教授精彩的讲解
二、清政府的反应
辛亥广州起义发生于1911年4月27日,这一天是农历辛亥年阴历三月二十九日,故也称“三二九起义”。又因后来烈士葬于黄花岗,所以也叫“黄花岗起义”。这一时期同盟会举行了很多次起义,如1907年潮汕黄冈起义、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等。当时,为了与孙中山和陆浩东在1894(乙未)年在广州计划发起的那场夭折的起义相区分,故称作“辛亥广州起义”。
1.关于起义的情报
4月26日,即起义前一天,北京方面已获悉广州将有革命党举事。当日,军谘处接广东参谋徐镇坤呈报称:接密电,“革党、三点及巡防三千人煽炽,初由驻防街放火,与新军同起事,探悉党穴二处,队官苏慎初、排长吴铁汉”。军谘处以事关重大,且未悉革命党究竟起事与否,一方面电询两广总督张鸣岐核实情报,一方面函禀陆军部查照。
4月30日,蒋尊簋复电军谘处、陆军部两部门时称:“粤省自二三月来,时有匪党希图起事之谣,迨三月下旬,风传日甚,有谓已勾通新军者,有谓起事后即行扑攻新军者,有谓匪等密定党格戕新军官长者,制宪已密调水陆防军扼要驻扎,旋由本协探知匪巢,蕞匪等撒火为号之诡计,统领即将情形会商参议,密禀制宪,设法搜索,一面督率官长昼夜防范,扼要驻守,兼筹并顾,廿九酉刻城中火起仓猝,督署被焚,逻察本协兵士安静如恒,当晚加派误码一字哨分途巡缉。”
2.起义的反响
起义在北京城迅速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军谘处最早收到消息,但只向陆军部汇报,并没有向军机处汇报。军机处是当时政令中枢,到起义次日中午才接到两广总督张鸣岐前晚的电报,随即筹划防范措施,主要是在北京严查革命党,并加强巡防。
立宪派则利用革命的风潮,向清廷建议改革。起义后十天,酝酿多年的内阁成立。但由于满洲贵族的操控,内阁成员多为皇族,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使得对立宪改革抱有希望的立宪派,以及许多相对开明的地方官员大失所望。清贵用事,导致了清廷与统治集团内大批官员士绅、立宪派和知识分子的疏离。这样的疏离在当时的报纸和各种舆论场所都有所反应。半年后武昌起义爆发,未被纳入利益圈子的立宪派纷纷转向革命,封疆大吏中也鲜有为清廷鞠躬尽瘁者。
这是清廷中枢对革命反应及后果。
图3.读者被安教授精彩的讲演所吸引
三、广东当局的善后
事发当晚,张鸣岐即于亥时(21-23 时)致电军机处,奏报革命党举事及广东当局应对情形。此电内容值得注意之处是:一、广东当局在此前已获悉革命党将有来省城举事之说,并有所防范和布置;二、举事当日的应对尚属无大差池;三、此前已将新军移驻城外,防止与革命党串通响应,事后也无骚动;四、外国领事及城内外商民并未受扰;五、张鸣岐将责任揽于一身,请将广东文武官员“概免置议”。
1.桂军入粤
在革命党攻击督署之后不久,广东顺德、佛山等地又起变乱。5月1日,张鸣岐只得电请清政府援助。其一是请求从广西调兵相援,略谓 “粤垣匪乱渐清,省外土匪乘机蜂起,剿办尚未得手,兵力单薄,大局垂危,请饬广西提督龙济光抽调广西防勇八营,亲自统率,星夜赴援”。而广西巡抚沈秉堃亦有电奏广东乱事。2日,清政府认为 “广东省城乱事甫定,各属匪徒又复纠合起事,该省营队不敷分布,自应厚集兵力,移缓就急”,故而准许由沈秉堃电促龙济光抽调防勇,选所部精锐,前赴广东,并饬浔防督带吕春琯就近率带所部两营赴援。至于广西提督,暂由陆荣廷兼署。其二是请求援助军械,称 “枪械缺乏,请饬两江、湖广总督速提精利五响,每枝配码五百颗,派轮克期迳解衡州,由桂派员接运”。清政府谕令两江总督张人骏、湖广总督瑞澂迅速委员解运。
调桂军援驻粤东,是清末民初广东的大事。张鸣岐原任广西巡抚,熟悉桂政桂兵,其请调龙济光援粤,不仅在于平乱,更在于加强他在广东的统治力。5月2日,龙济光接电旨,即将所部精锐八营编为前后两队,前队于3日开拔。4日陆荣廷抵南宁接篆后,龙济光率领后队赴粤。
2.请调军舰
平定顺德、佛山之乱事甫有进展,惠州、潮州等地又传有起事之谣。5月2日,张鸣岐又电奏称:“现时省城乱事粗平,人心渐定,倘省城土匪日内不至再有另股起事,勉力尚可支持”。至于惠州、潮州等地,请 “准海军部拨派巡舰两艘,前往惠、潮洋面镇慑,并蒙加派二三舰来粤听候调遣”,“但盼援兵早到,匪党闻风震慑,或可潜消隐患,不致贻朝廷南顾之忧”。此为请调桂军之外,再请海军前来广东驻巡的新举。
3.奖励官员
因张鸣岐奏报广东官员镇压起义得力,清朝下令嘉奖大批官员。这一举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抛开革命或正义的问题,仅就国家统治而言,地方出现“叛乱”,地方官理应受到处罚,但现在地方官反受褒奖,即使老百姓对于革命党起义没有了解,也都认为广东地方政府或是清政府的施政有所不当。
4.清查户口
清查户口是广东地方当局善后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做法主要是:其一划分满区和汉区,实行巡警制;其二是清查到每一条街巷;其三是重点清查学堂,即清查易于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
清查户口首先需要经费,其次需要警力。但广东当局刚刚进行禁赌改革,失去了赌税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只能是增加民众负担的各种税赋。加上晚清新政改革需要大量投入,财政、经济危机开始出现。也就是说,一方面经费困难造成新政难以推进,另一方面新政等造成财政困难,出现民众挤兑现银等社会危机。
除以上几项善后措施外,还有如抚恤居民、修复总督署等事宜,均需款项。据张鸣岐电奏善后开支问题时称: “此次乱事平后,派驻军舰、调借客兵、添招勇队、抚恤居民、修建衙署等善后事宜,非百余万款不办。”因此提出,“除应解洋款紧要仍勉筹通解外,查四、五月份关、藩、运三库有应解京海军、步军各经费暨香腊贡款、崇陵工程等项,共银一百一十万两,恳准暂予缓解,以便挪济目前善后之需”。《申报》谓此情形为“闹得一团糟”。
所谓“一团糟”,也可以理解为革命活动对广东政局冲击影响的结果。换而言之,尽管辛亥广州起义并未取得成功,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激化了广东政局,以及社会、经济等各个层面的矛盾。广东当局善后诸事看似是政治、军事、治安等方面举措,实质上最终仍要归结到经费来源和开支层面,因此对社会各阶层和广东经济状况也产生深刻影响,这是革命活动对广东政治与社会多层面的整体冲击。
图4. 1907年广东省城内外全图(安教授提供)
四、广东民众的反应
1.避难港澳
起义爆发后,许多民众纷纷前往港澳避难。对港澳社会秩序造成的影响,又引发港英和葡澳当局对广东的批评指责。
2.市面萧条
这场起义的波及的范围不大,战火直接破坏的地方很小。但其影响很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整个广州城的市面基本上停滞,反应出民众对广东政府信心不足。
3.金融崩溃
广州起义对广东的经济贸易造成明显冲击。据日本驻广州领事报告,起义后广州富豪争相避往港澳,钱庄、银号也不敢放手经营,利率猛升,大宗的交易很受影响,缫丝业也遭受很大打击。与此同时,由于禁赌,广东当局不得不转向依赖酒税、鸦片税、盐税等 7 种新税源维持财政,又试图发行 200万元(原计划 500万元) 纸币,结果新税款收不上来,新币也没有信用,无法流通,反而促使民众挤兑发行纸币的官银钱局,加之民间钱庄和银号又不敢营业,广东金融几近崩溃。最后只能靠向日本的 “台湾银行”借款才渡过危机。
4.米粮危机
与金融崩溃有关的是米、粮的问题,米荒造成民众四处买米,甚至是到港澳买米,连香港米价也被拉高。从起义到光复,广东人民的生活十分不稳定。
当然,广东民众的反应,还包括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起义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评论。这些意见在《香港华字日报》等珠三角地方性报纸上都有所反映。
五、中外舆情的另一面
在革命话语之外,中外舆论曾从探究革党根源、期望与失望、革命党之“文明”和革命风潮将至等多个方面发表意见。
在辛亥广州起义后不久,即有时论指出,若清政府不能因应革命风潮而实行立宪,挽救时局,则革命党“现在不过于粤东一隅之地小起变乱,将来倘于各省埋伏殆遍,则一地告急,各方响应,将如之何而善其后哉”?( 醒:《论枢府亟宜实行消弭党祸之方策》,《申报》1911年5月11日,第一张第三、四版,“论说”。)当时言此语者或许不过激愤之言,欲凭借革命之势以危言耸动清政府速行立宪,却不料一语成谶。只是预言所谓的“将来”并未太远,仅仅在5个月之后,一切果真就应验了。
六 后世纪念
辛亥广州起义尽管没有实现革命目标,但是推动了全国革命的酝酿发展,不仅实现了民心的大转向,也让立宪派转向同情革命,还让清政府失去了外国的信任和国际支持。正如孙中山先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云:“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场起义在近代中国和中国革命史上影响深远。
“革命”无疑是 20 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时代命题,而辛亥革命仅仅是开幕。在原有革命史的框架下,围绕革命党的诸多正面言行得到充分的探讨与梳理。但对于国人在革命方之外的各方如何认知革命、接受革命,以及革命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仍有待深化研究。在座读者都被安教授精彩有趣的讲解所吸引,在认真听讲之后,互动环节又争相发问,安教授也一一详实解答。在读者阵阵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图5.读者与安教授深入探讨
阅读推荐
《清代学政规制与皇权体制》
【责任者】安东强著
【摘 要】典章制度,历来是认识中国历史的枢纽。清朝典制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又在应对近代大变局中开启了政体、教育、社会等制度与观念的重大变革,其进程与影响延续至今。本书以清代学政制度为切入点,将学政的官制沿革置于清朝官制体系的整体架构中考察,通过探讨清代学政地位升降、规制调整与皇权体制设置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古今政体架构与观念的不同立意。
【索书号】D691/2166
【馆藏点】广州图书馆社会科学图书一区
《孙中山思想政见各方论争资料集》
【责任者】桑兵,安东强主编
【摘 要】本书依据民国以来编辑的各种目录索引、广泛翻检各种文献,从《申报》《晨报》《香港华字日报》等115种报刊、图书中多方搜寻,共辑得关于孙中山约1200余条相关史料,这些资料涉及各方与孙中山有关的奏折、笔谈和信函,还有同时代人诸如康有为、梁启超、欧榘甲、戴季陶等人对孙中山的思想共鸣与分歧。
【索书号】D693/800/1--1
【馆藏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