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广州之美:王美怡和她的《广州沉香笔记》在广州人文馆开讲
发布时间:2016-11-14 14:39:10
 

20161030日下午,“阅读广州 悦读分享”系列活动第三讲在广州人文馆中庭读者互动区继续开讲。广州图书馆正在举办阅读广州——(2016)“广州文库”评选活动,活动将评选出一批最能代表广州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现当代出版物,评选期间我们同步举办“阅读广州悦读分享”系列活动,邀请初评入选书目的作者及相关专家学者在广州人文馆举办读书分享会,跟大家分享名家的读书心得和创作的心路历程。

“阅读广州 悦读分享”系列活动第三讲邀请到王美怡女士与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广州沉香笔记》,带大家细品旧城广州的前尘影事,素描让人怀念的风物人生,从素馨花、西关建筑、历史名人发现留存在寻常日子里的广州文化雅逸之美。

1.主讲人王美怡老师

 

Ø  创作:在历史研究里发现另外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广州

王美怡老师开篇道出了为什么要创作《广州沉香笔记》,王美怡老师表示自己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在广州生活了十多年。广州作为一座两千多年的商都,这座古老的城市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得整个城市充满商业气息,让她产生了一种厌倦感,这种厌倦感就是广州的市井气息、商业气息厚重所导致的,而且在现实之上的审美体验十分欠缺。后来进入到广州城市历史的研究,在研究里发现了另外一个广州,于是就创作了《广州沉香笔记》给大家讲旧广州的故事,希望能够带领大家发现广州的美。

 

Ø  从一朵素馨花开始发现广州之美

广州有着花城的美誉,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王美怡老师表示只要我们深入的挖掘广州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物,例如素馨花。在广州的许多历史文学作品里都有介绍这种独特的花朵,《广州沉香笔记》创作的开篇也是素馨花笺,素馨花可以作为广州历史的一个图腾。素馨花并非原产于广州,它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进入广州城的,清末时在广州珠江边的两岸都种有大量的素馨花,尤其是珠江南岸的庄头村为最,几百亩地全部种着素馨花,当时的庄头村被称作“花田”,与百花齐放的芳村不同的是,庄头村的花田里只有素馨花这一种花。庄头村里老老少少都依靠着素馨花为生,在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里有很大的篇幅描写素馨花和庄头村的生产生活景象,广州并非是一个非常粗陋的、讲究金钱的城市,历史的记载里广州有非常多风雅的传说。

王美怡老师认为素馨花是广州之美的图腾,也是广州城市美的符号,将其作为《广州沉香笔记》封面图案,封面设计由国际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美国富兰克林图书奖书籍设计奖获得者袁银昌担纲,以手绘素馨花树作为封面图案,袁老师已经封笔30年,当他看到书中的“素馨花笺”觉得书中描写甚是美丽,就提起画笔手绘了素馨花图。

2.王美怡老师带领读者发现广州之美

 

Ø  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风物之美和人文之美

事实上,广州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和人物都是广州的美的缩影,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岭南韵味。就好像居巢、居廉与十香园。十香园为清末著名画家居廉、居巢兄弟的居住、作画及授徒之所。占地640平方米,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园内种有写生用的素馨、茉莉等10种香花,故名十香园。居巢、居廉在晚清画坛上享有盛名,他们绘画的艺术在继承前人没骨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撞粉”、“撞水”激发,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为主,兼反映社会民生,构图造型巧出新意,成为清末岭南画坛的主流。居巢居廉二人一生淡泊功名,在十香园以蒙馆形式,培养了广东、广西等地一大批美术人才,其中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为最出色的入室弟子,故十香园又称“岭南画派摇篮”。

 

Ø  雅逸文化之美:重拾广州的文化自信

广州文化似锦年华,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岭南艺术文化,广州也有浓厚的士大夫的雅逸文化,王美怡老师说自己曾经专门研究嘉庆道光年间广州的城市生活,嘉庆道光年间广州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作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作品都是充满这一种雅逸的生活态度和气息的。

l  谢兰生与《常惺惺斋日记》

谢兰生字佩士,号澧浦,又号里甫,广东南海人。清嘉庆七年进士,连续主持广州粤秀、越华、端溪书院讲席,后任羊城书院山长。《常惺惺斋日记》为谢氏的日记,记录了谢兰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日常生活及与当时一大批名人交往的历史。所谓“广州全盛道光初”,王美怡老师说道,广州最好的时光就在清朝的道光初年,鸦片战争施行五口通商后广州转入衰落。谢兰生恰恰活跃于这段黄金时期,他精通诗书画,在当时是权威的文化人士,每天在他家门等候求甄别书画的人不计其数,他以书画为渠道与官府、士绅交往,把逸乐当作一种文人的生活态度,并将它发挥到淋漓尽致。

l  伍崇曜与《粤雅堂丛书》

伍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卒于同治二年(1863)。其先世由闽迁粤,祖父国莹创设广州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伍氏历三代凭着十三行的垄断经营,跻身世界级富豪,据说其家产总和,比当时朝廷的国库收入还要多。鸦片战争前夕,伍家的势力日愈膨胀,跃居各商行首位,是十三行商的总代表。在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战争期间,由于伍崇曜是中英交涉的主要中介者,曾代表两广总督与英国侵略者议和,被道光帝“著加恩以道员,不论双单月归部选用”并“赏给三品顶带”,受清廷又赐布政使和荣禄大夫衔,是为岭南名重一时的“红顶商人”。

伍崇曜家富于财而喜结交文人,轻财好客,且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在同乡文史家谭莹的影响下,构“粤雅堂”为辑书校书之地,“遍收四部图书,尤重此邦文献。” 谭莹之于《粤雅堂丛书》,不仅仅限于校书和代写序文,而是参与了搜寻购访、转借传抄、校练损并、参订异同的一系列过程。伍崇曜辑刻各书,卷末均载有“谭莹玉生覆校”字样。谭莹还于各书之后,代伍简要介绍该书的作者、年代、生平事迹、该书内容及其评价、得书经过与版本流传等。这些跋文在今天看来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正因为有谭莹这样一位难得的学问家兼校勘家的全面负责和大力相助,所以伍崇曜辑刻各书,错误、舛讹、脱落极少,质量颇高。

l  晚清广州四大藏书楼

孔广陶的岳雪楼(三十三万卷楼)、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伍崇曜的粤雅堂、康有为的万木草堂。除了康有为以外,其他人都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大商人。王美怡老师认为广州并不是没有文化,由于它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广州人是见多识广的,并且广州远离朝廷的统治,广州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这也是广州成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原因之一。

l  民国时期的广州文人

黄咏雩,广东南海盐步横江乡人,他先后拜多位名儒为师,少年即涉足诗坛。从青年时期始,他唱和于诗词界,因诗才出众而得“南海诗人”之美誉。他交友于丹青妙手,从诗画互赠中开阔了艺术视野。他以而立之年成广东商界翘楚,为救国救民曾一展抱负,因不容于当政者,转而潜心于诗词。古籍修编、文物鉴藏是其人生的副产品,亦成就斐然。此段人生可归结为两句话:“诗词创作正走向事业的高峰,而在商界的抱负却壮志难酬。”建国后的二十六年,诗人进入了多彩的风雨人生的晚年生活。二十六年间,他几经政治运动冲击,诗词文物也曾数度散失,可他矢志不移,创作不断,“天蠁楼”诗文大作终于结集而成。在一个采访里,黄咏雩的儿子展示了50年初广州博物馆老专家收文物的清单,里面详细地记录了当时收购了哪些文物,收藏量非常惊人,足以看出黄咏雩在文物收藏界也是大名鼎鼎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广州的商人也是有非常文雅。

冼玉清祖籍广东南海西樵,生于澳门。她是画家,著名文献学家,杰出诗人,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为岭南文化研究献出毕生精力,在历史文献考据、乡邦掌故溯源、诗词书画创作、金石丛帖鉴藏等方面功昭学林,被誉为“千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的“不栉进士”、“岭南才女”。

江孔殷世称江太史,谑称江虾,祖上为广东茶商,巨富,有“江百万”之称。江太史性慷慨不羁,素广结三教九流,而同情革命党人,在粤任职期间,曾私放洪门李福林往南洋入同盟会,并促成革命党人汪精卫、陈景华获赦。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失败,江孔殷力担风险,协助潘达微把七十二烈士葬在黄花岗,成为一大义举,后孙中山、宋庆龄曾专门登门拜谢。辛亥革命事起后,力促广东和平独力,后世有“改写广东近代史”之评价。辛亥革命后淡出广东政坛,一度避居香港。三十年代返居广州,于郊区箩岗洞租得官荒地1000余亩创办江兰斋农场和蜂场,改良水果品种、引进国外良种蜜蜂,得箩岗橙、黑荔枝及黄金蜂蜜等良种,至今享誉于世。并兴办南岗至箩岗圩的小轨铁路、兴修水利,耗尽资财。日军侵华期间,广州沦陷后,江移居香港,拒绝回粤出任伪广东维持会长。光复后返居广州,颇穷困,戒毒持斋,以卖字为生。1952年广东土改,南海农民追索“逃亡地主”,至医院强行以箩筐抬返乡里。江太史瞑目不语,一度绝食,41日而终。其子江誉镠,粤剧编曲名家,即南海十三郎者。

王美怡老师列举的三位文人都非常有特点,均是饱读诗书、充满气质之士,在广州的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都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Ø  西方人眼中的旧广州

广州市是清朝重要的通商口岸,19世纪外国传教士、商人和记者大量的进入广州,他们带来先进的摄影器材,拍摄了大量的广州市民日常生活的照片。

例如,英国著名摄影家,地理学家,探险家约翰·汤姆森,18624月开始,他开始了他耗时十年的远东的行摄之旅,用影像记录了远东的人、风景和东方文化,他被西方摄影界尊为“纪实摄影”的鼻祖之一。在题材选择上,力求全面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也是汤姆森创作个性在作品上突出的体现。影集中既有表现中国锦绣河山、城市风光的作品,也拍摄了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既有广州洋行买办藩仕成奢华的私人园林,也有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劳苦人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所表现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辛酉政变后的恭亲王,贵族妇女,集市上待雇的城市贫民,鸦片吸食者,瘦弱的更夫,戴木枷的囚犯,以及剃头、修脚、拉洋片等手艺人,无不成为拍摄对象。

王美怡老师表示西方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古代照片拍摄的对象都是慈禧太后、李鸿章等大人物,而西方人拍摄的对象不局限于达官贵人,也有日常生活中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记录了很多广州普罗大众的生活景象,这些珍贵的照片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了解旧广州的人和生活。

3.王美怡老师在给读者带来的《广州沉香笔记》签名

Ø  后记

王美怡老师通过不同的角度带领大家发现广州的美,从素馨花、二居到黄咏雩、冼玉清、江太史等文人墨客,再到西方人的老照片等,从广州的人、事、物等多维度的出发,把广州美的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停下来,品读《广州沉香笔记》,或许你会拾获广州历史——这棵参天大树下的几片叶子。

 

书目推荐:

http://d7.yihaodianimg.com/N06/M0A/81/3C/CgQIzlQh9HGAX3LYAAC1X6kTNcc94800_380x380.jpg

题名:广州沉香笔记

摘要:本书描述了旧广州的一些东西,如素馨花笺、木屐、茶事、广作、香云纱、老屋等,以纯美笔调重现了广州的前尘影事、远逝的风物和人生、久违的优美和深思。

编者:王美怡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2010

索书号:K296.5/744K296.5/744/[2]

馆藏地点:广州图书馆综合图书区、广州人文馆

 

主讲嘉宾简介:

王美怡,历史学副研究员,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近代广州城市史研究、岭南文化研究,并从文史结合的角度进行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专著《广州沉香笔记》获评“2008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广东省首届“香市杯”青年文学奖(2010年)、“金南方2011年南国书香节十大最受读者关注粤版图书”(2011年)、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1年)等奖项,并入选“影响时代的经典华章——新中国出版6060本优秀图书”。